close

『孩子哭了就抱,會寵壞嗎?』

 

【摘自網路】

這個問題,不但坊間有各種說法,甚至不同的心理學派也有不同的主張。

「行為主義」學派認為:

人所有的行為都是經由獎賞或懲罰的經驗而學來的,

所以認為最好從初生開始,就不要讓哭成為嬰兒獲取飽足感與舒適感的手段。

「依戀關係」學派認為:

哭是初生嬰兒第一種會對外界社會發出溝通訊號的方法,

如果父母即時回應嬰兒的訊號,

嬰兒不但不會因為父母的即時回應而愈哭愈多,

反而會因為逐漸發現自己的哭聲總是獲得恰切而即時的回應而愈哭愈少。

因為當他們發現自己所發出的訊號是那麼的受到父母所重視以後;

反而不必每回聲嘶力竭地耗費自己的體力來獲取父母的注意,

而只需採取笑聲,或是其他牙牙學語的聲音便可獲致外在世界的反應。

因此,這一派的學者,

不贊成父母為了怕寵壞孩子而故意不理會嬰兒的哭聲;

反而鼓勵父母儘量順著孩子的意思,

以建立孩子對於外界的信任感。 

目前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這兩種理論可能適用於不同的年齡層。

一歲以前的孩子,需要父母敏銳地察覺他們的需求,並迅速地做出反應,

這樣可幫助孩子建立對於照顧者的信任感與安全感。

但是,超過一、兩歲的學步兒就不同了。

這個年齡的孩子,不論在智能或動作能力都有長足的進步。

當孩子以哭或其他負向行為來要狹父母遵其所需,

或是在各種場合嘗試各種特異舉動(亂跑、亂抓),

其實他們都是在試探父母的容忍極限與尺度何在。

父母面對學步兒,這些無心的挑釁,除了應堅持尺度,

也可以將不想讓孩子玩的危險物品儘量搬離,

這樣不但可保障幼兒的安全,也避免引發不必要的親子衝突。

 

******************************************************************

 

 

關於這個問題也困擾著我,

就拿寶貝Dora來說,

我甚至覺得她在1~2個月時,

就非常懂得察言觀色,

知道誰是她可以予取予求的對象,

也知道誰是毫不妥協的對象。

所以我採取的就是『行為主義』學派的說法。

  

但是看了『依戀關係』學派的說法,

我也覺得頗有道理,

畢竟小朋友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的確是從小就可能受到影響。

像我....從小沒有安全感的狀況,

一直延續到成年都不自覺。

所以對後來的身心發展上的確佔有相當大的影響,

連心理醫生都說要解決心裡面的問題,

需要耐心的去尋求從小跟父母間相處模式上找解答,

才能解開真正心裡面沒有安全感的主因。

 

*********************************************************

 

遊戲場4.jpg 

 

最近,寶貝Dora醒來就坐在床上哭泣的比例很高,

看著她似乎害怕孤單的神情,

眼眶裡還帶著淚光,

讓我這個做媽的感到很心疼。

當她看到我走到床邊,

還會雙手伸出來示意要我抱抱,

那看來已經不是一種純粹撒嬌的動作,

我覺得更直接的代表她非常需要人陪伴,

也非常害怕睡醒時身邊看不到人。

我不知道是不是之前在懷孕時讓她感受到太多不安的情緒,

或是後天我嚴格的訓練她要獨立不能予取予求,

或是最近家庭的問題間接的影響到她的心理狀態,

總之....想來我覺得很愧疚。。。

也很不希望錯誤的方式會導致將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有任何偏差的想法!!

  

  

所以....哭了就抱,到底好還是不好????

父母就真的只能多觀察多重視多了解孩子的需求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F‧朵拉 的頭像
    CF‧朵拉

    優。遊。朵拉的天空

    CF‧朵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